说起作家余一鸣,很多高淳人都不会陌生,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委员、南京市作协副主席,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高淳人。近日,余一鸣来到家乡砖墙镇茅城村探亲,并接受了高淳区融媒体记者的专访。本期的《天南海北高淳人》,就请大家和余一鸣老师重返故乡,和他一起寻找记忆深处的“原风景”。
走进砖墙镇茅城村,我们便与满目金黄的油菜花撞了个满怀。漫步村庄,余一鸣老师和记者讲述起了他心中的故乡情缘。
1963年,余一鸣出生在砖墙镇茅城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他的父母都在茅城小学任教,而他的童年生活几乎就是在这所小学里度过的。余一鸣曾在书中写到:“我这个从小在固城湖波涛中起伏的游子……城南的几声蛙鸣,是催促我回归家乡了。”这几声蛙鸣,穿透了时空,来到了他的书中,直抵读者心底。余一鸣的小说题材大多都源自家乡、源自高淳。他的文学原乡是“固城县”(南京高淳),在他的文中,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固城—南京”的小说世界。在《淘金三部曲》里所描写的是高淳产业,如高淳的土建、养殖、长江造船、运输等。另一部作品《稻菽千重浪》,描写的是余一鸣童年时捕鱼、划船等场景。
余一鸣在每次写作前,都会查阅大量相关材料,做足功课。每构思一篇新的小说,余一鸣总是先将小说人物、框架、脉络等写在记事本上。本子上虽只记录了十几页纸,却包含了他写作10年、200万字的小说灵感,这些便是他小说最初的出发点。余一鸣对小说场景、气氛的处理非常到位,文字精炼,让人如临其境。对此,余老师也和我们讲述起了他的写作方式。在作家作品完成后第一,看句子。凡是可说可不说的话,坚决删掉。第二,删成语。用成语是加分点,但对于一个成熟的作家而言,因为成语的内容和含义是固定的,反而会丧失作家的语言风格。第三,作品完成后,不要直接投稿。作品要闷,要冷一个阶段,因为作家写完后,都会陷入自我陶醉中,过段时间再看,便能发现其中的缺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相对理性,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升。
在2010-2020年这10年时间里,余一鸣发表了200万字的小说,包括长篇小说《江入大荒流》,中短篇小说集《不二》《种春风》《潮起潮落》《鸟人》《愤怒的小鸟》《慌张》等,曾获人民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南京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作为一名年产20万字小说的“高产作家”,他还有另一重身份——人民教师。198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的余一鸣,曾历任高淳县砖墙中学、高淳县二中教师,后调入南京外国语学校继续教语文。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余一鸣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表示:“语文教师不是教材的奴隶,不是高考的奴隶,不是学生的奴隶,是自尊自爱自由的理想主义实践者。”作为江苏省“333”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几年时间里,他便发表了一百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潜心创作出了“教育三部曲”。文章一经发表,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少教育工作者的共鸣。
今年2月,60周岁的余一鸣谢绝了学校的高薪返聘,正式退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他坦言,他的前半生都在为了生活奔波,只有“碎片化”的时间,而现今他终于有了自己“整块的”时间,可以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小说创作中。在余一鸣持续创作的道路上,家乡高淳的河湖、圩堤、邻里朋友、四季风光依然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那几声思乡的“蛙鸣”依然时常回荡在他的耳边。
有人说,每位作家都背负着自己的大地河山、草木四季,故乡更是作家出发的原点。无疑,高淳便是余一鸣出发的原点,文字虽无声,我们却总能在他的小说中看到浓厚而复杂的故乡情结。故乡永远是他笔下的故乡,他把生活的故乡变成文学故乡,并且永远都是他精神的故乡,美学的故乡。
(记者:魏淳 马睿群,编辑:金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