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导游王咏萍就出现在南京市高淳区桠溪街道跃进村西舍自然村的村头,在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大会堂纪念馆开启忙碌的一天。她利用带团的间隙时间匆匆扒了几口饭,一见记者来到,便立即起身带着记者在村子里参观了一圈,随即就赶去接待下一个团了。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热潮的掀起,西舍“红色堡垒”党员教育基地每天都会迎来大量访客。仅组队来学习的访客,每天就有十几个团体。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忙得团团转,西舍的红色光芒也在人来人往中越发熠熠生辉。
西舍的历史故事远不止红色,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村庄,作为江苏省首批传统村落之一,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支点。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乡愁就不再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转化为了我们看得见、留得住的乡土味道。
高淳区最大自然村
跨越800年时代肌理层叠
跟着王咏萍的步伐,记者在一栋栋紧密错落的民房群落里,顺着游览线路在小巷子里蜿蜒穿行。白色的楼房之间散布着十几座青灰色的低矮砖房,恰似这个村庄层层叠叠的时代肌理。
西舍村是一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原名安仁里,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村域面积280公顷,全村300多户,1000多人,是高淳地区最大的自然村。
跃进村党总支副书记芮苏明告诉记者,全村大多数人都为芮姓,这要追溯到村庄最早的历史和村民的祖先宋人芮毓。靖康之变后,芮毓护驾康王赵构南渡金陵(南京),后至浙江临安(杭州),并在此建立南宋王朝。芮毓因护驾有功,被宋高宗赵构封为“奉政大夫”。芮毓生有八子二女,男儿依据“易经”八卦取名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由于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其八子除二子坎公外都散居于其他村庄,其中三子艮就迁居在高淳桠溪镇西舍安仁里,于是世代繁衍,村里也人丁兴旺起来。
村民信仰忠孝节义,耕读传家,明清时西舍成了苏南有名的大村落。这个村庄人口密集,形成了九井十八巷、巷巷相通相连的分布格局。历史上村四周筑有城墙,村向朝西,东西皆有城门(时称墙门)。全村虎形布局,虎首在东,虎尾在西,村内的十八条巷子,巷巷有名,巷头筑有碉楼,即使外敌侵入村内,也可借助有利地形抵御。
几百年来,村庄还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根据村史馆的文字资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都会在农历的七月二十四日组织规模庞大的庙会,并且延续至今。“每逢这一天西舍村请来戏班子,连续唱三天戏,方圆几十里以外的村民及其亲朋好友都会来赶庙会,看唱戏的不计其数,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芮苏明介绍,自己虽然是附近村村民,但是从小时候记事起,每年的庙会就是周边的一个重大节日,集聚了西舍全村乃至周边村民,成为一个鲜明的地方文化符号。
村子里的儿童也有自己的“节日”。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就有一项来自西舍——小马灯。西舍小马灯的制作很讲究,马头、马身、马尾都是本地传承的能工巧匠取新竹扎成的骨架,然后用绒布按人物战马所需的颜色制成马皮,马头、马身比真马小,与儿童身材相匹配。因为整个表演队的表演人员年龄均为8-12岁的儿童,所以服装、道具等都显得精致小巧,充满了童趣意味。
每年访客十万人次
红色堡垒成党史教育基地
如今的西舍村,每天都迎来大量来客,他们共同来此触摸一段红色记忆。
1943年,新四军一支队16旅和苏南地委在西舍重建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成为溧高县委乃至苏南三地委活动的中心,革命先烈在此地开辟建设高淳抗日游击根据地,抗击日伪军,开展减租减息、扩武招兵、剿匪反霸等工作,在苏南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淳区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陈宁剑介绍,1945年2至6月,苏浙新四军在浙江天目山一带作战,溧高县动员百姓,肩挑车推,将几十万斤军粮,以及军衣,军被、军鞋各种军用物资送达前线,溧高县成为当时新四军出省作战的一个保障中心。
凭借较为完整的遗址遗存,2015 年西舍红色教育基地开始建设,由此“一键激活”了这个古老的村落。这场建设中以西舍的红色革命旧址为主体,包含抗战遗存建筑14处、建成纪念馆14个、民俗馆2个等。西舍村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结合建筑特色、生活特色、民俗特色等景致作为展示元素,主打红色旅游吸引游客。2016年6月,这里被市委党史办命名为党史教育基地,近几年每年接受10万多人次前来开展红色教育。
如今红色旅游成为西舍村的新名片,激发了村庄活力。西舍全村免费开放,挣来了人气,人气就带来了收益。“讲解、办活动、上党课,再加上餐饮、住宿,村里的就业机会明显就多了。”芮苏明说道。
王咏萍就是从其他村来到这里就业的。“之前在南京市区做导游,现在回高淳来上班,离家近,能照顾家人,我觉得在乡村工作真的挺好的。”
回乡创业的村民近几年也逐渐增多,农家乐、商超、米糕店等店铺渐渐兴起。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道路硬化、杆线入地、景观亮化等逐步实施,道路干净、庭院美丽,村里面也焕然一新。
文化反哺经济
唤醒保护乡村文化的意识
尽管乡村建设行动带来了全新面貌,但也要避免“千村一面”的情况。乡村建设中如何握好一把尺,做到整治与保护并行?保护优先,规划先行。
3月25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西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进行公众意见征询。根据规划,在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的要求,并依法取得规划许可;除建设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必要设施,其余与传统村落保护无关的建(构)筑物则被禁止新建、扩建。
这就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一把尺,为乡村建设画好“红线”。曾参与省级传统村落前期调研的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乡院公司乡村研究所所长汪涛告诉记者,南京的省级传统村落与山水资源结合比较紧密,传统的肌理形态保留比较完整。所以保护传统村落,不仅是保护建筑物,还要保留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包括村庄所依托的林、田、湖等山水自然环境。
目前南京市已经成功申报了33座传统村落,其中有10座村庄的保护规划已经通过市政府批复,未来这33座村庄将全部贴上“护身符”。
“很多村庄都有比较长久的历史了,由于没有物质遗存保留,或者是零星的点状分布的遗存,缺少较为完整的文化传承的载体。”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名城处处长王昭昭告诉记者,西舍周边水系密布,具备护寨河的作用,加上九井十八巷的格局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在烽火年代有特殊的地形优势。此外,西舍村遗存分布较为集中、风貌较为完好,具有鲜明特色。
西舍依托红色资源激发了乡村活力,反过来又促使村民对自己的乡村文化更加热爱与自豪。3月31日西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现场公示会就在西舍召开,王昭昭发现许多村民都戴着党徽端坐着,谈及对村庄的保护规划,大家发言踊跃积极,表现出对村庄未来的关注,流露出对自己村庄的骄傲和自豪。
乡村文化于此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前大家觉得对村庄的历史遗存进行保护是一种负担,现在通过挖掘传统村落的乡村文化反哺经济,让乡村‘活’起来、‘富’起来,人们发现这些重要的资源才是传统村落发展的根本依托,自发重视起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这也对其他村庄起到了乡村文化保护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唤醒村民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让更多的村庄保留自己的特色。”王昭昭说道。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然而,保护规划只是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的第一步。王昭昭说,保护规划提供了一个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当地自觉自发地去贯彻实施,把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落到实处。只有让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留住最美的家园,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