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民政厅印发通知,公布全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最佳案例和优秀案例,我区“乡镇机构改革背景下的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及权责划分”成功入选全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最佳案例名单。近年来,我区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又给群众带来了什么样的实惠和便利?
2月15日一大早,砖墙镇茅城村社会救助协理员史红英,便来到砖墙镇便民服务中心,为茅城村几位申请救助的困难群众代送材料。现场,工作人员认真询问困难群众情况,对照申请要求耐心核对申请材料,史红英很快就结束了业务办理。
群众不方便,就将服务送上门。办理好社会救助申请后,史红英和其他几位工作人员又马不停蹄来到已发放社会救助金的村民家中,向他们确认救助金是否发放到位。
近年来,我区以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为契机,重点加强镇(街)、村(居)两级经办能力,依托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搭建起覆盖全社区、直接面向困难群众的基层服务网络,可为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提供全程代办服务。社会救助协理员主动上门进行入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向当事人提供救助评估建议,帮忙代填表格、收集资料,镇街合议确认后直接通过银行卡号打款到户,实现了全过程代办,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除了优化代办服务外,我区还在“放”权力、“简”程序、“严”监管等方面不断发力,不仅激发了街镇主动作为,积极履行主体职能,还大幅缩短了救助周期,提升了救助效能。
让社会救助跑出加速度、服务有温度的背后,离不开我区持续探索的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
做好“放”的文章。按照“权责一致、便民利民”原则,建立区、镇(街)和村(居)三级救助责任体系。
增强“接” 的能力。制定出台了高淳区社会救助操作规范、完善了区内(行业)测算标准、开展救助业务全覆盖的培训,进一步规范救助流程。
优化“管”的方式,制定出台了高淳区的救助监管办法,实行从申请、受理、调查、公示、审核、确认、考核、反馈全流程的闭环监管。
提升“服”的质量。充分发挥大数据预警和敲门行动的作用,开展主动排查、主动发现、主动救助,切实推进村(居)为群众代办、主动办,让群众“足不出户”获得救助服务。
2020年至2022年,我区共计投入社会救助资金2.6亿元,惠及群众1.1万余人。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折射出的是“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初心,让暖人的阳光撒向了更多困境群众的心头。接下来,我区将继续创新各项举措,问需于民,架好体恤民意的“连心桥”。
(记者:毕明鑫 马睿群,通讯员:胡潇,编辑:金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