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微信
微博
融媒小记者的高淳非遗之旅
2024-08-09 15:54:54

非遗瑰宝: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

武家嘴实验学校六(4)班  黄品学

7月31日,又是一个大晴天,太阳像个火炉一样烘烤着大地,我们就这样满头大汗地踏入了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高淳非遗展示馆,一走进去忽然就感受到一丝沁人心脾的凉意,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故事与传奇的年代。

一踏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墙上一列列黑色的字,那是高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看到这儿我无不震惊于高淳非遗的数量之多,其中有区级的、市级的,甚至还有省级和国家级的,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高淳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坝大马灯,它是模仿战马造型所制作而成的,用竹制的“马架”和绒布制成的“马皮”,人们骑着它表演时会模仿一些三国人物,一般是由祖孙三代表演,场面十分壮观。最让我兴奋的是当天我们亲手制作了一把高淳非遗羽毛扇,首先用一根铁丝把准备好的羽毛和手柄穿起来,接着用一个小木棍穿过羽毛的底部和手柄固定到一块,再把铁丝掰成弧形,防止用的时候戳到手,最后在手柄的底部穿上红色流苏做装饰。就这样,一把精美的羽毛扇就做好了!

听着讲解员一个个的介绍,我深刻感受到高淳非遗文化的丰富多彩,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是需要我们世代相传的。而高淳非遗展示馆的建立无疑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定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高淳的非遗文化,让大家在欣赏美的同时更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老师点评:开篇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气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制作羽毛扇的过程叙述简洁明了,步骤清晰,使读者能快速了解制作方法。小记者能够在参观过程中产生深刻的感受和思考,体现了对非遗文化的尊重和重视。看得出来,小记者是一个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孩子,作文富有感染力,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尝试将你的观察与不同的写作技巧结合,比如对比、并列等手法,这将使你的文章层次更丰富,更有趣味性。

走进高淳非遗展示馆

金陵汇淳学校四(2)班 黄子涵

大家都知道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简称。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和小记者夏令营的朋友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了高淳非遗展示馆,感受非遗的魅力。

展馆内,一排排彩塑惟妙惟肖,站在伍子胥与浣纱女的彩塑前,听着讲解员的叙说,我的眼前似有浣纱女救助伍子胥的画面。我还没回过神就被小伙伴拉着往前走,跟着讲解员,我看到了高淳四宝: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我细细看完墙上的介绍,才发现原来高淳四宝的来历这么有趣。一路向前走,我看到了好多平时都没有机会看的东西,大马灯、小马灯、龙吟车等等。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高淳方言,高淳方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较完整地保留中古汉语的发音。现在,高淳方言已经成为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下来,我们还制作了羽毛扇。羽毛扇是高淳的特色传统工艺品。羽毛扇制作据考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2007年,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先把准备好的羽毛分成一半,把一半羽毛套上铁丝,再放上小棍,接着套上另外一半羽毛,系上绳子,把多余部分剪掉,系上穗子就完成啦。轻盈的羽毛扇扇起来感觉柔和舒适,非常凉快。

非遗,是历史的记忆,是文化的瑰宝,是民族的骄傲。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秉承高淳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珍视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永久地传承下去。

老师点评:这是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有一定深度的小记者作文,很好地完成了记录和传达非遗文化体验的任务。美中不足的是,部分描述稍显简略,可以对一些印象深刻的展品展开更丰富的描写,多加入一些个人的感受和思考。继续加油哦!

探访老街中的“瑰宝”——羽毛扇

淳溪中心小学五(六)班诸思羽

“毛扇扇凉风,宜夏不宜冬。有人问我借,我说要扇风。”在高淳,流传着这首关于羽毛扇的民谣。在明嘉靖年间,高淳羽毛扇因为典雅精致,扇风柔和,被选为贡品。我家里也有一把羽毛扇,握在指间柔软无比,扇起来清风阵阵,仿佛能带走夏日的所有热气,你是否也渴望这一份清凉?

7月31日,在区融媒体中心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高淳非遗展示馆,在这里,我们要向非遗老师学习做羽毛扇。一名讲解员先向我们介绍了高淳历史和其他非遗文化。介绍完后,我们兴奋地入座等待,几位老师依次给我们发了扇子,可这扇子怎么像坏了一样,铁丝突出,羽毛管乱又扎手,我心想,这怎么会是闻名遐迩的羽毛扇呢?只见教学的老师不紧不慢,一个个手把手地教学,轮到我了,只见老师把扇子弄散,穿、压、修,那把“丑”扇子经过老师灵巧的手,竟然大变样,好似开了“美颜”一般。“来,你试着把它穿上铁丝。”老师把扇子交给我,我学着老师的样子,把羽毛一根根小心地对准、插上,一根、两根……接着在老师的帮助下把羽毛收紧,修边,几个步骤下来,一把羽毛扇就做好了,我拿在手里细细观赏,这把扇子既轻盈又结实,好看极了,轻轻一摇,仿佛穿越到古代,感受到那份宁静与清凉。这不仅仅是一把扇子,更是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手艺人的匠心独运。老师介绍说,一把羽毛扇的制作要经过很多道工序,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是在半成品的情况下进行再加工。

望着这把羽毛扇,我明白了什么是匠心,坚守文化。只有不断坚持,才会有越来越好的品质,我为高淳匠人的精神点赞,也要向他们学习,对坚持的事情有耐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做出成绩!

老师点评:开篇引用关于羽毛扇的民谣,增添了文化韵味。作文中,详细描述了在非遗馆学习制作羽毛扇的过程,如“穿、压、修”等动作,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描述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使文章更具深度。很棒,继续努力!

走近高淳非遗展示馆

宝塔小学六(6)班  张昕

三伏天,太阳的火力值已然达到最顶峰,马路上被晒得滚烫。我们怀着好奇激动的心来到了高淳非遗展示馆。

一进门首先看到的就是伍子胥和浣纱女的立体人像,听说他们之间的故事就发生在高淳。接下来,我们看到了著名的高淳四宝,分别是一字街、四方宝塔、倒栽柏树和白牡丹。其中一字街的年代最为久远,听说它始建于南宋,后来因为一场大水,一字街便永远沉睡在了固城湖底。

我们又向前走去,只见一顶轿子一样的东西,与普通轿子不同的是这顶轿子上有一条龙。老师解释道:“这个轿子叫做龙吟车,又叫林灵车。”在出游时,车上会站着身着戏服的男子进行表演,车下由16个人推动车身向前行走,形成一条长长的游行队伍。

令我印象深刻最为深刻的要数杨家三抬龙了。三个巨大的红、白、黄龙头摆在我们面前,每一个都有一人多高。巨大的龙眼炯炯有神,真不敢想象若是舞起来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老师说,每条龙的颜色都有不同的意义:红的龙代表艳阳高照,黄的龙代表丰收,白的龙代表风调雨顺,以前除了三条龙以外还有两条黑龙,但因为五条龙的费用太高了,所有才缩减至三条龙。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跳五猖,国家级非遗——东坝大马灯,还学习了高淳羽毛扇的制作方法。离开非遗展示馆,我心中汹涌澎湃,我头一次真正了解高淳,知道高淳那么多非遗,身为一个高淳人,我无比自豪!

老师点评:开头运用了形象的语言和比喻,如“太阳的火力值已然达到最顶峰”,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文章结构分明,有序地介绍了各个非遗展品,如伍子胥和浣纱女的故事、高淳四宝等,逐一道来,没有逻辑跳跃。末尾表达了对家乡非遗文化的自豪与珍视,情感表达自然而真切,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高淳文化震撼人心

滨湖小学五(3)班 严涵译

高淳虽小,但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近日,我们小记者探访了高淳非遗展示馆,体会了那博大精深的高淳文化。

进入展示馆后,讲解员先带领我们参观了高淳的各种文化习俗,其中还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我不禁感叹起高淳文化的传播广泛和影响深远。

随后我们又观赏了高淳的戏台、龙吟车,虽然只是简单复刻的缩小版,但已让我们所有人叹为观止。它们经历了岁月的考验,时光将它们保留了下来,而如今,它们活在了所有人的心中,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记忆!

这一次对“老古董”的探访令我难忘,高淳在我心目中已成为一个不平凡的城市,无论是它的文化,还是它的习俗,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展览中看到的一切都是不平凡的,它们载着高淳人民的智慧,也载着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们在馆中等待着,等待着高淳翻开崭新的一页!

老师点评:文章语言生动凝练,使用了“博大精深”“叹为观止”“瑰丽华美的琥珀”等细腻形象地描述,使得非遗展品生动、形象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情感真挚地传达了对高淳文化深深的赞叹、震撼和由衷的敬仰,通过这次非遗展馆的探访,小作者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魅力!

了解非遗传承非遗

实验小学五(2)班 鲁明轩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三国,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被后人誉为智慧和才干的象征。

高淳羽毛扇是传承千年的传统手工艺品,也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贡品,始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多年的历史。高淳羽毛扇还荣获过万国博览会银奖,引来世界游客赞叹。

经过查阅,我了解到一把羽毛扇,经历配料、洗刷、修剪、戳扣、装柄、缝线等二十多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光一根小小的羽毛,就得经过二十多道工序。

带着对羽毛扇的好奇心,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提前半个小时到达高淳非遗展示馆。教我们制作羽毛扇的是两位年近花甲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双手布满老茧,我不禁猜想,不知道有多少把精美的羽扇,是在他俩的手中诞生。经过介绍,我了解到他们是高淳地区为数不多的还会制作羽毛扇的匠人,40多年时间,一直坚守着这门技艺。看着他俩慈祥的笑容,我倍感亲切。

很快,我们每人手上都有一个半成品的羽毛扇,可接下来,该怎么制作呢?老爷爷耐心讲解:先把扇柄的绿线解开,其次把扇片交接位置的小长木条拔掉。我们按讲解小心翼翼地制作,老奶奶在我们身旁指导,做不对的地方就拆开重做。然后以中线为主,把左边扇片拆下来,把扇柄装上去,再把扇片装上去,最后用绿线固定,用胶带包住,一把羽毛扇就大功告成了。我举着做出的成品扇起来,凉快极了,又精美又好用。

羽毛扇做完了,老奶奶一丝不苟地帮我们检查羽毛扇的质量,哪怕一小点瑕疵,她都会细心找出来,把问题解决,可见她的严谨,我暗自佩服她!

做完羽毛扇,我们还参观了展示馆,了解到高淳有好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目不转睛地观看着,生怕错过。

这次研学我不仅体验了做羽毛扇的工艺流程,也知道了高淳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高淳人我倍感荣幸和自豪。希望这些传统手艺可以普及到学校的劳动课,让高淳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老师点评:文章详细介绍了羽毛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亲身体验的过程,情节丰富,引人入胜。小作者通过与制作羽毛扇的老师们的互动,表达了对传统手艺人的尊敬和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真挚情感!

承续文化遗产守护历史之魂

高淳实验小学六(5)班  孙晗瑜

上至五千年,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朝代之魂流传至今;下至数亿年,未来的篇章将传承谱写,曾经民魂迎接创新。在历史长河中,无数惊艳世间的作品,出于艺民之手。它们流传至今,是华夏历史长河中的点睛之笔。

在高淳非遗展示馆,羽毛扇列于技艺传承第一位。传统羽毛单的制作方法非常精细,涉及多个步骤和工序。以下是一个简化的制作过程:

1.选毛:选择合适的羽毛是制作羽毛扇的第一步。传统上,使用鸟类羽毛作为原材料,如鹅毛、雕翎等,这些羽毛颜色鲜艳,富有光泽。

2.配料:根据设计要求,将选好的羽毛进行分类、整理,按照大小、粗细进行排序。

3.清洗:将选好的羽毛进行清洗,去除灰尘和杂质,保持羽毛的清洁和光泽。

4.修剪:根据设计需求,对羽毛进行修剪,使其符合扇子的形状和设计。

5.装柄:制作扇柄,可以使用竹、木或象牙等材料,将处理好的羽毛安装在扇柄上,确保稳固。

6.绘画和装饰:可以在羽毛上进行绘画或添加其他装饰元素,如钉菊花柄,裁绒毛,画花等,以增加扇子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7.整形:对制作好的羽毛扇进行整形,确保羽毛分布均匀,扇子整体美观,呈一个半圆状。

除了上述基本步骤外,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例如选择合适的羽毛,确保羽毛的清洁和整洁,以及精细的装配工作。这些都是制作一把精美的传统羽毛扇的关键

如今,科技发达,这些传统文化和工艺却被渐渐遗忘,但是五千年上下求索,民族之魂会永远被保存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灭、生生不息。

老师点评:这篇作文以诗意的语言开篇,将五千年的历史与未来的传承巧妙地联系起来。接着,文章聚焦于羽毛扇制作工艺,详细介绍了其制作流程。作文在介绍制作过程时,如果可以加入更多感官描述,如羽毛的质感、颜色、光泽等,让读者更生动地感受到羽毛扇的美。

非遗馆初体验

宝塔小学四(8)班  赵子歆

这次小记者活动带我们来到了高淳老街的非遗馆。

老师带着我们在馆里参观,一边看着我们微笑,一边给我们介绍龙吟灯,她告诉我们高淳四宝是倒栽柏树、白牡丹、四方宝塔、一字街,还给我们讲解了高淳的文化习俗,听完白牡丹的故事,我脑海里立刻涌现出几个问题:白牡丹长什么样呢?它在高淳哪里呢?

然后,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了二楼,她请来了一位老爷爷教我们制作羽毛扇,老爷爷脸上嵌满了皱纹,慈祥的脸色带着笑容,看起来就是一位高手,我心想:在他的教导下,我一定能做出漂亮的羽毛扇!我们每人发到了一把羽毛扇,有蓝的,有绿的,有红的,我发到了红的,我轻轻摸了摸它,羽毛根部软软的、绒绒的,上方的羽毛十分整齐,有序地贴合在一起。我按照老爷爷的方法,先拆了绑在扇子上的绿色铁线,放在一边,然后又拆了扇子上的棍子,接下来,老师要我们把用来固定的钢丝拆下来,再把串在上面的羽毛拿下来一半,可是,我怎么拆也拿不下来,还一直被钢丝戳到,我一直试一直试,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地弄好了,接着,我把那串钢丝上的那一半羽毛,连着钢丝一起叉在了棍子上端的小孔处,又把刚才拆下来的羽毛重新串到钢丝的剩下部分,再用绿色的绳子在羽毛的根部位置绕三圈,从羽毛的空隙处穿过去,系好,最后在棍子下方小孔里穿入红色的流苏,就差不多完工了,最后的一步,就是拿一个老虎钳把多余的钢丝弯进去,防止扎到手,把长长的绿色绳子剪掉,这样,一把美丽的羽毛扇就做好了!我感到无比高兴,因为我亲手做的扇子十分漂亮,而且扇风也很凉爽,更让我开心的是,我又学会了一种手艺!

羽毛扇是高淳特有的非遗文化,希望这项技艺能一直传承下去。

老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清晰地记录了小记者在高淳老街非遗馆的参观经历,重点突出了制作羽毛扇的过程,让读者能感受到活动的丰富和有趣制作羽毛扇的步骤描述得详细且有条理总体来说,这是一篇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优秀作文,较好地展现了活动的精彩和小记者的收获。

穿梭历史烟云,探寻非遗瑰宝

高淳区宝塔小学六(8)班  魏芮涵

非遗的传承,不仅是对技艺的欣赏,更是对文化的敬仰。

今天,我们就来到了高淳非遗展示馆,重点体验了做羽毛扇的快乐。

羽毛扇面是现成的,一个老爷爷教了我们如何固定扇柄。先从扇面上取下5-6根羽毛,接着把剩下的羽毛平均分成两份,把木棍插在中间,再把取下的羽毛重新装上去,用麻绳绕着棍子绕两圈,然后固定住,接着把扇面底部用来固定的铁丝掰弯,把多余部分剪去,绕上白绳,用塑料片固定,再穿上流苏,一把柔且美羽毛扇就做好了。羽毛扇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美观,扇面上的装饰图案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和工艺技巧。

此时,我手拿羽扇,摇风拂暑间,突然想到了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轻摇羽扇,联吴抗曹,面带微笑,火烧赤壁,曹操败北,三足鼎立的画面。诸葛亮手持羽扇的形象深入人心,羽扇成为了他智慧、谋略和控制情绪的标志。

总之,羽毛扇不仅仅是一种美观的纳凉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学、礼仪、民俗和艺术价值。

这把高淳羽毛扇,不仅是手工艺的杰作,更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将带着历史的温度,在岁月里长久地传承下去。

老师点评:作文主题突出,开篇点明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为后文体验制作羽毛扇奠定了基调。能够由手中的羽毛扇联想到诸葛亮,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使文章更具深度。不足之处在于,描写手法略显单一,若能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述制作过程或羽毛扇的特点,文章会更加生动形象。看得出来,这位小记者确实展现出了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优秀特质,文字功底也相当扎实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写作中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加油!

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探访高淳非遗馆

宝塔小学五(8)班  魏雨欣

在高淳老街上,有这样一个展览馆,它不仅展示着勤劳智慧的高淳人民创造出的优秀民俗文化,也承载着老祖先们要这样的文化代代相传的心愿。

非遗展示馆的门面十分古朴,木制招牌上色题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内部的装饰不繁多,大多是石雕和木雕。馆内主要介绍了高淳几大名鼎鼎的非遗传统文化,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唯一一项国家级非遗东坝大马灯。我有点小惊讶,我老家就东坝街道,也曾多次见过大马灯的表演,原来这竟是非遗?再听讲解,大马灯需要老少三代同台表演,脑海中不由想起了坐在“马”上的刘备、关羽等人,心中浮起笑意。此外还有杨家抬龙,龙吟车等,这些都入了“龙”的元素,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陈设有“三龙”,缩小版龙吟车,以及跳五猖中的“五猖”,这些陈设造工精细,让我们清楚直观地了解到本地的非遗习俗。

参观完后,我们来到一处歇脚。这边同样古香古色,桌椅陈列等看起来像一座茶馆。原来我们在这边学习制作羽毛扇教我们做扇子的老师是位年近花甲的老爷爷、老奶奶,在手做羽毛扇的过程中,我一边欣赏着扇子的美,一边为满头白发的老师傅感慨,为什么不是年轻人来教学?是这个手艺没有找到传承人吗?这么漂亮的扇子后人会不会就看不到了?

观赏龙灯表演,把玩羽毛扇,可能在那个瞬间你会赞叹老祖先们的艺精湛,但我更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队伍中来。希望下次来到老街,看到教羽毛扇制作的老师是年轻的哥哥姐姐,他们的手艺也跟老一辈一样炉火纯青。

老师点评:这篇小记者作文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高淳非遗文化的深刻体验和认识。同时,小记者通过参观后的思考和观察,提出了对非遗传承现状的担忧和未来的希望,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珍视和支持。不过,文章在表达上还有提升空间。例如,可以进一步丰富对非遗文化背景的描述,让读者更加明白这些技艺为何重要,以及它们在高淳的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总体而言,这是一篇结构完整、内容翔实、情感丰富的优秀作文。

中国的骄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家嘴实验学校六(4)班  柳宇皓

一提到中国的骄傲,你可能会想到十分发达的科技,也可能想到正在为祖国拼搏的奥运健儿,还有可能想到中华民族那些威武不能屈的事迹……而我今天要介绍的是另一种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走进高淳非遗展览馆一探究竟吧!

高淳非遗馆位于高淳老街东段,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馆内以文字、图像、实物等内容向游客展示了非遗的重要性。原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包含了民间文学、高淳方言、民间音乐、民歌、高跷等。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我小时候看到的龙吟车了,后来我了解到该项目为大型祭祀舞蹈,以龙吟车巡游为主,车轮滚滚、锣鼓声声,随后有十二花担,由彩装少女肩挑花篮悠然摆舞前进,夹行于队列中的彩旦、男丑角边走边舞,动作滑稽风趣。接着是四顶台阁,台阁上有各种泥塑神仙,栩栩如生。

接下来老师又教导我们做了羽毛扇。首先准备好材料,一根长木棍和一些短木棍,还有铁丝和羽毛,把羽毛合在一起,再用铁丝把它们跟长棍串在一起,最后用短木棍固定住,一把精美的羽毛扇就完成了。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我们怎么弄都弄不好,可是到了老师傅手里就跟变戏法一样几下就完成了,看来非遗传人还真是名不虚传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财富,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份传承,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智慧!

老师点评:作文从对中国骄傲的广泛理解如奥运健儿,引入主题,很好地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独特领域。建议在未来的写作中,可以尝试加入更多个人的思考和感悟,例如对于非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广和传承等方面的看法,这将使你的文章更加深刻和有启发性。继续保持你对文化的热情和好奇心,相信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化传播者。继续加油!

走进非遗感受传承的魅力

淳溪中心小学五(5)班  鲍辰希

高淳是民间民俗的“富矿区”,高淳非遗是高淳儿女长期以来精神财富的累积,弥足珍贵。

今天的非遗展览室内,伍子胥和浣花女,崔致远和双女坟的故事,让我感动不已。

“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耳熟能详的高淳四宝的歌谣流传至今。五颜六色的大马灯;高大壮观的龙吟车;还有那悦耳的高淳山歌: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采红菱……悦耳动听的曲子仿佛在耳畔回荡。

现场亲手制作一把属于自己的鹅毛扇,那是再好不过的体验了。我们四人一组,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首先把粉色的羽毛和扇柄穿到铁丝上,两边固定好,羽毛尾部用绳子系紧,再用白色粗线将羽毛尾部和扇柄固定牢。一把轻巧、漂亮的羽毛扇就做好了。小伙伴们别提有多专注了,有蓝色的,绿色的,粉色的,仿佛是一个鹅毛扇的“海洋”。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快乐又自豪的神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在心里都较着劲,都想分个高下呢。

扇子做好了,我摸着它,不禁想着1000多年前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形象。就是先辈们不遗余力地传承至今,我们才能近距离去感受和了解它们。我深深体会到传承是多么地重要。

高淳非遗有民歌、民间舞蹈、民间故事、民俗表演、手工技艺等丰富多彩。通过传承可以将高淳珍贵的历史和文明留给后代,让后人更好地了解人类的高淳的过去和现在。希望我们青年少都能关注非遗,担起传承非遗的重任来。

老师点评:小记者通过亲身体验和细致的观察,将非遗项目的特色和制作鹅毛扇的过程形象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和手工技艺的乐趣。文章中提到的民间故事和歌谣不仅增加了文化厚度,也让读者对高淳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建议在未来的写作中,可以尝试加入更多个人的情感色彩和思考,让作文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非遗里的中国——高淳篇

高淳区实验小学六(7)班  石梓汐

非遗是什么?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经代代相传,同时进行改良而所呈现于人们眼前的历史的宝藏我的故乡高淳虽然居住于此13年,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却没有认真去了解过,直到我去参观高淳非遗展示馆。

在这里我了解到非遗也被分为好几个种类例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为了使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内还摆放了各种各样活灵活现的雕像和模型,有的在烧饭,有的在打铁,有的在裁布,有的在刨木头,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则是伍子胥和浣纱女了。

相传伍子胥的全家被楚国灭口,只有伍子胥一人逃出前往吴国,但他在途中迷了路,遇见一好心的女子正在洗。得知缘由后,浣纱女为伍子胥指明吴国的方向,子胥走出几步,心中担心浣纱女会向楚王告密,于是回头看了看,而浣纱女知道了伍子胥的担忧后,跳江以诚信,伍子胥被深深打动,数年后伍子胥再到此地抛下数枚金豆子浣纱女表示感激之情据说这些金豆子现在还能找得到呢。

之后我还看到了薛城花台,龙吟车,东坝大马灯,溪跳五猖等,每一个都使我赞叹不已,接下来我还体验了羽毛扇的制作。

从最初的一堆羽毛到做好的扇子,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人仔细琢磨出来的其他的非遗也不是如此吗?一些类似祭祀的非遗,虽然如今看得怪异可怕,但这又何尝不是当年向往幸福和平的一种方式呢?

走出非遗馆外面的阳光正烤火热扇扇羽毛扇,非遗个字也被照闪闪发光。

老师点评:作文中,对馆内雕像和模型的描写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场景。伍子胥和浣纱女的故事讲述完整,情节引人入胜,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不足之处在于,部分表述稍显平淡,可以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文采。“的”“地”“得”用法上也需要注意。进步很大,继续加油!

阅读推荐
图片推荐
【视觉高淳】坠入春日梦境~
【视觉高淳】紫瀑流霞!梦幻上线
【视觉高淳】竹篓盛春光,指尖觅茶香,春山如黛,茶香满城!
【视觉高淳】一城樱事,半卷春书
【视觉高淳】春日里的那一抹金黄~
【视觉高淳】与美好,不期而“郁”~
【视觉高淳】玉兰古韵待君来~
【视觉高淳】“梅”不胜收!

版权所有:南京市高淳区融媒体中心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9006971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3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