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城街道前陇村,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用爱与责任编织生活,以拼搏和奉献回馈社会,将平凡的日子过成了文明的典范。不久前,中央文明委公布表彰名单,杨巧云家庭经复查确认,继续保留 “全国文明家庭” 荣誉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一个普通家庭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是他们在创业、公益、家风传承路上书写的动人篇章。
创业致富 热心公益
早年,杨巧云在供销系统工作,单位改制后,生活的转折点没有让她退缩,反而激发了她敢为人先的创业热情。2014年,杨巧云与丈夫袁爱军怀揣着对土地的热爱,创办了南京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创业初期,夫妻俩扎根农田,翻土播种、浇水施肥,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面对技术难题,他们不怕困难,四处奔走学习,请教专家。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南京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已拥有300多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800多平米现代化生产厂房的规模化产业,农场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他们的汗水。
然而,杨巧云的目光从未局限于个人的成功。“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她始终践行的信念。她优先吸纳本村26名留守妇女到农场工作,为她们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农场,她们不仅学会了蔬菜种植技术,每月还能拿到数千元的劳务费,每年农场发放的劳务费超80万元。“前几年我在外打工,照顾不到家里,他们夫妇创办了农场,我就回家乡工作了,在家门口上班心里很踏实。”三陇村村民朱小双说。
此外,杨巧云还毫无保留地扶持十余户村民发展蔬菜种植,从选种、育苗到销售,全程提供帮助,带领大家共同走上致富路。
事业步入正轨后,杨巧云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了需要帮助的特殊群体。2020年6月,她利用农场旁傅家自然村的闲置农房,精心打造了“残疾人之家”。这里配备了康复室、手工制作室等功能区,为村里30多名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文化娱乐等服务。专职人员的悉心照料,与高淳社会福利院联合开展的各类公益活动,让“残疾人之家”成为了特殊群体的“温暖港湾”。
当发现残疾妇女手工技艺出众却愁销路时,杨巧云又将隔壁闲置房屋改造成“美丽工坊”,邀请专业老师指导设计产品,主动对接各地销售渠道,帮助残疾妇女将钩织、绳编、制鞋等手工艺品推向市场。去年,“美丽工坊”凭借出色表现,荣获“全国美丽工坊”称号。“杨总一家人就像我们的家长一样,对我们很贴心。” 固城街道三陇村村民濮阳锦云言语中满是感激,“为我们找工作、培训,帮忙销售作品,还关心我们的安全,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家风传承 精神永续
杨巧云一心扑在事业和公益上,常常忙得顾不上休息。丈夫袁爱军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老婆做事认真,认定的事就要做好,看着她忙前忙后我也很心疼,就想着一定要无条件地支持她去把想做的事情做好。”袁爱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夫妻间最真挚的理解与包容。在背后,他默默承担起许多家务,照顾家庭,让杨巧云能心无旁骛地投身事业。夫妻俩相互扶持,携手走过风雨,用行动诠释着相濡以沫的深情。
良好的家风如春雨般浸润着下一代的成长。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儿子袁昆从小就懂得感恩与奉献。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利用所学知识帮助母亲发展农村电商。“爸妈从小教育我要懂得感恩,回馈家乡。” 袁昆积极探索农村电商发展之路,搭建线上销售平台,设计精美的产品包装,打造特色品牌。
为了让乡亲们种植的蔬菜和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走出农村,他四处联系客户,学习网络营销技巧。如今,通过他搭建的销售渠道,这些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获得了众多客户的好评,进一步拓宽了大家的增收渠道。“我要把父母诚信、助人的精神传承下去,让优良家风在家族延续,感染更多的人。” 袁昆坚定地说。
杨巧云的公益脚步从未停歇。除了帮扶就业,她还关注残疾农户的产业发展。她邀请畜牧技术人员入户指导,为养殖户提供防疫、饲喂等技术支持。为了帮助残疾农户发展养殖,她多方协调,精心挑选了450对健康种鸽送到他们家中。她时常走进农户家中,关心种鸽的生长情况,帮助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今,杨巧云送去的种鸽已在农户自建的养殖场 “安家落户”,为大家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点燃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我们是个普通家庭,就是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希望能回馈社会。” 杨巧云表示,“现在儿子也加入农业大家庭,希望他能把‘残疾人之家’和‘美丽工坊’发展得更好,也期待更多爱心人士加入,让需要帮助的人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从创业致富到反哺乡邻,从关爱特殊群体到传承优良家风,杨巧云家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文明家庭的深刻内涵,也在公益之路上不断书写着新的精彩。
(李庆星 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