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的农机按照预设航线精准耕作,多光谱无人机为农田进行“空中体检”,螃蟹养殖实现了无人机投喂与自动化分拣……一场以“智能、高效、绿色”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变革,正在淳城大地悄然上演。新质生产力如同汩汩活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无人农场”引领生产变革
近日,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了一场智慧农机试验示范活动,一批智慧农机集中亮相、大显身手。能够实时监测收获损失率的联合收割机、进行生态型犁耕深翻的新能源混动拖拉机、以及适应湿烂田块的油菜精量播种机等装备纷纷下田作业。通过实时数据传送,作业面积、深度、损失率等关键指标被精准把控。同时,多光谱无人机进行巡前拍摄,可对田块产量和长势进行科学预估,让种植户们对“种好地”充满了信心。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政策的强力引导与扶持。区农业农村局农业装备科科长陈佳辰介绍:“近几年,我们通过出台政策扶持和作业补助的方式,大力推广基于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等功能的智能装备。这些先进装备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农机作业质量,降低了人力成本,帮助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实现了真正的提质增效。”
智慧农业的成效,在“无人化农场”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在我区禾田越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陈福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基地,这里俨然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工厂”。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收割机、卫星平地机等30余台套智能装备协同作业,覆盖了从耕地、播种、管理、收获到粮食烘干的全程闭环。
“今年我们的无人插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区陈福明谷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福明自豪地展示着他们的成果,“我们还引入了智慧加工系统,只需一台电脑,日加工大米即可达到300吨。后续的包装环节,4台全自动包装机可以实现无人化操作。建设‘无人化农场’,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实现了节能增效。”
“我们于2023年建设‘无人化农场’,围绕‘耕种管收烘’五个环节投入10台机具,今年在此基础上升级了农业遥感技术,近期连续进行了四次遥感监测,生成的田块肥力、病虫害和草害分布结果,为我们后期的精准施肥和用药管理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决策依据。”区田越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清说。
截至2024年末,我区智能农机保有量已达532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高达92.3%。数字背后,是农业生产方式从“汗水驱动”到“智慧驱动”的深刻转型。
“智慧渔业”开拓国际市场
智慧农业的浪潮,并未止步于粮食生产。在我区,它的触角正迅速向水产、林果、蔬菜等特色农业领域延伸,打造出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并驱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与价值跃升。
在江苏华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螃蟹养殖基地,智能割草船无声地清理着水草,无人机呼啸升空进行精准投喂,自动化分拣设备根据螃蟹的体重和规格进行快速分拣……这里已成功实现从传统养殖向智慧渔业的华丽升级。
“我们自2002年来到高淳,就一直思考如何通过科技改变整个河蟹产业。”江苏华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强发旗回忆道,“面对日益增长的成本压力,唯有提高效率才是出路。我们的基地正全面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升级,投入了大量智能设备。经过四年发展,整个智慧渔业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
华海种业的实践,是智慧农业赋能产业链的典范。作为国内首家实现河蟹闭合全产业链运营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企业,它积极与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将分子育种、营养驱动、生态尾水处理等尖端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从种苗选育、饲料研发、生态养殖到品质检测、品牌销售,全部实现自控自管,真正做到“源头可溯、流程可控、品质可验”。
其品质管控远超行业标准:每月进行一次涵盖18项的食品安全指标检测,严格执行有机标准;通过物联网水质监控、AI精准投喂等智慧养殖措施,对螃蟹养殖进行全程数字化管理;所有批次产品均接入江苏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确保每一只出口蟹都来源清晰、品质可信。
这一系列的高标准实践,最终结出了硕果——不久前,华海种业成功获得螃蟹出口许可资质,成为南京市目前唯一具备该资质的企业。这不仅是企业拿到的一张国际贸易“入场券”,更意味着“固城湖螃蟹”这一品牌将从高淳出发,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华海种业的高标准养殖、全流程管理模式,保障了出口产品的持续稳定供应能力,真正实现高品质螃蟹从固城湖直达全球餐桌。
从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到特色农业的全链数字化,高淳的智慧农业之路越走越宽。下一步,我区将以农业“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技术为抓手,持续引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强劲的驱动力。
(胡润 芮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