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浪翻滚。在高淳东坝街道种植大户陈福明的万亩承包田里,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迎来了南京农业大学的研学团队,师生们亲身感受收割的艰辛与喜悦,见证传统农耕与现代机械化生产的效率差距。

为让师生直观了解食堂米饭品种“宁香粳9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南京农业大学后勤保障处提前做足准备:调研师生饮食需求、筛选优质稻种,还推动学校自主研发的“宁香粳9号”落地种植。
农业的魅力在于实践。当“宁香粳9号”从陌生的品种名称,变成手中沉甸甸的稻穗、脚上沾满的泥土,同学们对劳动与收获的理解变得格外具体,而这份在劳动中增长的见识,正是此次研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南京农业大学生物育种专业学生程华越说,之前常在食堂听说“宁香粳9号”,直到亲眼看见稻浪、亲手体验收割,才真正感受到从实验室到餐桌背后的份量,体会到每一粒米背后的科技与汗水;学生李皓宸也表示,通过劳动学会了面对农业生产中的实践问题,不仅增强了农业实践意识,更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收获更多成果”。

这场稻田实践,既是身体的锻炼,更是思想的洗礼。它让“知农爱农”从口号化为指尖的稻香、额角的汗水,以及心中对粮食安全的坚定责任。当学子们带着这份“踏实感”重返课堂,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研究,必将注入更强劲的内生动力。
(记者:丁旭燕 徐娜 编辑:黄大可)










